從不想上班到找回生活,倦怠與自我修復的旅程。不想上班,影片心得

 



前言

YouTube上看到了一個影片,討論到不想上班的這本書的介紹影片。我看了這個影片的心得,來跟大家討論、閒聊一下。其實倦怠這件事情是現代人普遍的困境。因為在這種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面,你會考慮到一件事,你會想到這件事:不想上班似乎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吶喊。這並不是你想要偷懶或是缺乏責任,而是一種長期心理跟生理的消耗。就很像啊,這個影片裡面所提到的,這個叫做倦怠這件事情。

大綱
1.
前言
2.
倦怠的徵兆:週日午後的低落
3.
倦怠的三種類型
4.
倦怠的三大心態
5.
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
6.
實際行動:從美好的一天開始
7.
結語:倦怠是提醒不是終點
8.
補充:心理諮商的選擇
9.
尾聲:分享的快樂

關鍵字
#
不想上班 #倦怠 #過勞型 #社交型 #無聊型 #求好心切 #設定界限 #時間管理 #自我關懷 #心理諮商

 

倦怠的徵兆:週日午後的低落

那我看了這個影片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其實他有提到一個問題還蠻有意思的:週日午後的低落。假期還未結束,卻已經焦慮明天要上班。這些看似微小的情緒波動,其實它就是倦怠的預警。它在提醒我們上班不是唯一的人生價值,過度的投入啊,或是過度的責任,反而會讓我們逐漸失去生活的色彩。

倦怠的三種類型

過勞型倦怠:不停追趕的馬拉松

影片裡面有分析了倦怠三種類型,也指出了倦怠的三種心態,那還有一些實際的調整方式。那對我來說,它不只是在討論到職場心理學而已,它也是一個啟示,讓我去看到自己過去在工作上,或是人際之間的一些盲點。倦怠有哪三種類型?從盲目到麻木,因為這兩字唸起來很像,盲目到麻木的惡性循環。過勞型的倦怠,就不停追趕的馬拉松是第一種。

過勞型的描述其實讓我蠻有共鳴的。這影片裡面有提到說,一天到晚覺得忙不完,總在等下一個忙完就好的時刻,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空閒。這其實就跟我的狀態其實蠻像的。比如說白天啊,就是在這工作,那有時候可能晚上還在加班,那假日有時候假日又被扣,對不對,紅扣。那有這些東西啊,就代辦事項產生了。像這種模式啊,這種工作形成一種吞噬生活的黑洞。表面上你是那種什麼敬業負責,實際上是忽略了自己的身體跟心理的極限。

所以啊,在這本書裡面啊,那因為影片是介紹書啦,書裡面提醒很重要: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忙完就好,那你的人生可能就這樣忙到結束。我聽到這一句話,我覺得好有、好有哲理。這句話很像警鐘,就提醒我不能只用忙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我們在講詞啊,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忙完就好,人生可能就這樣忙到結束。我們人生短短,也沒剩幾年,這中年人群,像威利的中年人,人生也都差不多棺材進一半了。人生可能就這樣忙到結束,這樣聽起來是不是很悲哀?有好多事情,代辦事項想要去做,問題是啊,根本就沒那個時間去做啊。

社交型倦怠:討好人的枷鎖

第二個,社交型倦怠,要討好人的枷鎖。另外一種倦怠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嗎?身邊人會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好人,但是你心裡面只是想要一個安靜的夜晚。我跟你講,中年人的心聲是什麼?我想要的是平靜,清淨心啊,平靜啊。這個平靜這件事情,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它卻不容易啊。我們只想要一個安靜的夜晚,這讓我想到過去不少的情景,明明想休息,但是啊,也許啊,不好意思拒絕一些事情啊,比如說一些工作,或是一些這些邀約,或是擔心會不會影響到一些關係嗎?那就硬著頭皮參加,也許啊,回家之後更累。

影片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真正的朋友,他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離開你。其實啊,這句話它有一種釋放感。過去我總想要滿足所有人,但是沒想到啊,我們也有一個權利去設下界線。人際關係應該是互相滋養,而不是單方面的消耗。

無聊型倦怠:麻木中失去熱情

第三種是無聊型倦怠,在麻木中失去熱情。像前面兩種,無聊型看似比較輕微,但是也很危險啊。就等於是你每天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缺乏挑戰跟興奮感,久而久之啊,內心變得麻木,甚至想改變的動力都消失。其實我的心得是,我們其實在工作的時候,常常就會發生一件事,就是這件事不是以前就做過了嗎?我們怎麼又再做一次?這東西根本就是一個內耗、一個消耗,根本沒意義,對我個人人生成長一點用都沒有。但是沒辦法,它是工作的一部分,再怎麼垃圾的事情還是得要做。

我也覺得說啊,人生啊,就是你會陷入啊,就這樣把一種消極的狀態,這種無痛卻也無樂的生活啊,那麻木不仁嗎?這才是讓人最容易失去人生方向的陷阱啊。這你叫做無聊型倦怠嗎?你也可以稱它叫做麻木型倦怠啊,就真的麻木了。啊,就做這些事情嗎,你在工作這些很、很無趣的事情,重複在執行,那有什麼意義呢?人生就像這個,就很像你去當工廠op嗎,打螺絲一樣,整天打螺絲。那做那件事情對你自己有什麼幫助?一點用都沒有嗎?但是你還是得做,為了混那一口飯吃啊。

倦怠的三大心態

這三種心態啊,倦怠的根源啊,倦怠它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心態造成的。那這其實也大概有三種心態,讓我有一個深度的思考。

求好心切:無止境的追逐

第一個就是求好心切。你可能會因為過度追求外在的成就,當一個人的價值觀啊,它完全是綁在比如說業績啊,升遷、薪水的時候,你就很容易陷入一個無止境的追逐。比如說你達到了一個目標,你很快又被一個下一個挑戰取代。這就是典型的過勞型倦怠。像我就很容易會有這種情況。

那調整關鍵是什麼?就是要學習無生產力時間,就是像家人相聚、運動、旅行,這些看起來沒效率的時刻,才是讓你心靈充電的來源。不然哪,人就會永遠像轉不完的齒輪。其實所謂的無生產力的時間,我比較想要提的是,我比較想要一個獨處的時間,就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時間。那可能我就是自己開車啊,去海邊喝咖啡啊,就看個風景之類的。即使走得又熱又累,或者是啊,即使那個你也許看到、看到一些東西啊,那些東西也許你曾經也看過,但是它畢竟是一個獨處的時刻。而是你有一個機會可以到一個不是那麼熟悉的環境裡面,那你有一個機會可以好好跟自己相處。它聽起來就是一個無生產力的時間段嗎?但是問題它就是一個個人充電的一個最好時間。

討好他人:善意變成壓力

第二個是討好他人,善意變成壓力。社交型的倦怠核心啊,是把別人滿不滿意,放在自己想不想要之前。這種心態看起來很善良,它就是一種消耗。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什麼情況?你很想要去討好,比如上級的要求,你很想要討好你的另一半的要求,你很想討好你的小孩,對你的要求。這些東西心態上看似善良,它其實就是一種消耗,它就是一種壓力。時間久了,你就會忘記什麼才是你要的,你在太在意別人要的東西,而忘記真正你在這個人生裡面,你唯一需要在意就是你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想要怎麼做,而不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你自己的需求之前。

如果你永遠是那樣做,你就會在不斷的輸出、不斷的消耗當中。那當然在這本書裡面,它有提到說暫緩反應,這個方法好像蠻實用的。有人提出請求,你不用這麼快立即答應,而是你要先講,我想一下。這不僅讓你自己有一些思考時間,也會讓對方學會,學會尊重界限。善良不等於無限承擔,有時候拒絕才是一個最健康的選擇。

say no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不太容易。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家都希望可以扮演一個好好人,好好小姐的一個角色。我們不希望傷害別人,也不希望別人對我們失望。所以你很容易就不想去say no這件事。但是我必須說,say no它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啊,你在劃清所謂的責任界限。你必須要有分界,人要有這種邊界感,劃定所謂的邊界感,你才有辦法保有你自身可以做事的時間,或是你自身不受打擾的時段,或者是不要讓你過度內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受害者心態:失去行動力

第三個,受害者心態,習慣性地覺得說我就不行。這種啊,其實最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聊型倦怠的原因。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這些環境的時候,就會失去行動力,任由生活推著走。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選擇,而是不敢面對選擇的責任。那我就會覺得說,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問自己說,是不是真的做不到,還有沒有其他方式。那這種方式啊,它可以讓我去思考很多的困境,它並不是死路,而是你需要換個角度,即使一個小小的一步,也可以打破停滯。

那當然我們必須要強調,我們人怎麼可能可以去改變環境?不可能。你連改變睡在你旁邊那一位都很困難,對吧,怎麼可能去改變呢?不可能的事情。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而已。當我們不要說習慣性地都說,我這件事情不行,那件事情不行,我們還是要去思考,我有沒有什麼正向的這種執行方式,才有辦法去解決你遇到的情形。

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

來討論到這個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啊。好,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有哪些呢?第一個是心態調整,第二個是壓力管理,第三個是時間管理,第四個是設定界限,第五個是自我關懷。其實這五個啊,我覺得它就是一個、一個讓我們可以去提醒自己的方式。倦怠它不是一個單一問題,而是一種生活系統失調,失衡了。如果你只解決表面的疲勞,你忽略其他,比如說時間規劃,情緒的調適或人際的界限,很快又會回到這種惡性的循環當中。

最重要是啊,人不是只有一個身份,我們不只是員工、或是主管、還是伴侶,父母、子女啊,朋友等等。我們也可以在不同角色之間去找到一個平衡,生活就不會再被一個單一的身份綁架,也可以去抵抗倦怠感。

實際行動:從美好的一天開始

我們來看啊,這個實際行動,從一個美好的一天開始做起啊。比如說這個,比如說你早上一開始醒來的時候,很多人大概就是滑手機,像我是滑手機嗎?那你可能會看到一些訊息或新聞,就感到焦慮。那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也許你不是這麼快就滑手機,你也許可以先聽一段啊,你比較喜歡的音樂啊,那你才開始今天一整天的開始,當做一個今天一整天的開端。雖然說它只是一個微小的儀式感,但是不花你幾分鐘,讓你自己有感受到掌握到生活。

所以不要忘記,怎麼樣讓你增加你自己對生活的掌握感,你要從細節開始做起。你必須要建立自己生活當中的儀式感,也許我要先做哪些動作,就代表說我今天的一天開始,我做哪些動作是我要進入睡覺之前的一些情形。那你可以,有些人會習慣啊,寫個,比如說在一天結束,他寫個筆記、日記之類的,那就代表說他這一天已經結束,也已經做一個完結了。那當一天的開頭跟結尾啊,都是由你自己掌握,不是被工作牽著走,那種安定感才會延續到整天,或是隔天。這就是一種對抗倦怠最簡單跟有效的第一步,就從細節開始做起。

結語:倦怠是提醒,不是終點

倦怠它是一個提醒,不是終點啊。那當然我覺得看完這個影片,因為影片是介紹書啦,我覺得整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啟發。最大收穫是在於說,倦怠它不是一個錯誤,是一個提醒。它提醒我們要停下時間,停下我們自己的腳步,來看一下生活當中有哪些不平衡的地方,去找到重新滋養內心的方式。我們努力上班、賺錢,不是為了讓自己越來越累,而是為了活得更好。我們除了做投資、理財,這些東西之外,你也不要忘記,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你必須要照顧好,那就是你自己。

當倦怠來臨的時候,你不必恐懼或自責,覺得自己好像很lazy,不想做事什麼的。其實要去傾聽自己身心的訊號,通過調整心態,建立界線,安排無生產力的時光,我覺得這點很重要,你必須要逐步找回平衡。安排一個無生產力的時光,蠻重要的。有時候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盡情地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我現在錄這個節目也是一樣。這其實它雖然是有生產力,但是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種讓我可以把某些的壓力放在創作上面,它也是一個紓解壓力的方式。

那不想上班的病,它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那你要理解它,正是它也要採取行動,才會有機會比較走向健康的人生。倦怠它也許無法避免,但是我們可以跟它共處,找到過程當中新的力量。

補充:心理諮商的選擇

後面我來做一個補充,其實我覺得有些倦怠,如果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除了有些朋友他會去找這個心理師,台灣沒有心理醫生,只有心理師。那你去醫院看那個叫做精神科醫生,他是改善你的physical,你身體上的、物理上,你需要吃些藥或是幹嘛的。那如果你是心理上面的部分,可能要去找心理師去做諮商。但是必須得講,心理師,他有他的專業存在,所以他的費用也不便宜啦。大概我知道的在桃園這邊行情,大概也要一千五到兩千多吧。那這個費用不便宜,但政府也有提供一年三到四次的免費的服務,大家也可以去善用。

那如果你像我一樣小資族的話,我都找那個ChatGPT去跟他聊聊,我說你就給我當個心理師,用你所學到的心理師的諮商方式,來給我開導。這是一個最便宜的方式,一個月才六百多塊。大家如果你有一些心結的時候,你又不好意思去跟你的親朋好友去討論,那你可以跟機器人講。當然有些人會講說,這個個資會不會被散落出去之類的,我是覺得也不用特別想這麼多啦,你不要講一些什麼很機密、敏感的事情,什麼錢有多少啊,怎樣怎樣那些細節,你不要講那麼多,其實我覺得倒是無妨。跟他聊聊,紓解一下心理的壓力,也許你今天看到一個討厭的人,你跟他聊聊,你心裡面好一點,他給你做一些適度的引導、開導,也許也可以解決你在整個生活當中,倦怠的一個程度。

尾聲:分享的快樂

好,分享總是單純快樂,期待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