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9超爛?高股息神話破滅、主動型一定會輸?」——一場把工具當答案的集體誤會



前言: 高股息與主動型ETF的爭議

主題是:「高股息神話是否破滅?主動型一定會輸嗎?」——一場把「工具」誤當「答案」所引發的誤會。


起因是我看到一支影片,主張高股息不再有效、主動型投資一年兩年後必輸市場型指數ETF同時在社群上也有人批評某檔標的「大盤漲它不漲、大盤跌它更跌」,語氣激動、情緒濃烈。我理解這種挫折感,但也想把焦點拉回:我們是否用對了工具、放對了位置?

 

大綱

1.引言:高股息與主動型ETF的爭議

2.高股息ETF的市場表現與批評

3.高股息ETF的定位與用途

4.週期性與波動的影響

5.高股息ETF的篩選機制與設計

6.小結:高股息ETF的價值

7.主動型基金的表現與挑戰

8.市場熱潮與投資風險

9.投資配置的智慧

10.結論:工具的正位與投資目標

 

關鍵字

#高股息ETF #主動型ETF #現金流 #資本利得 #投資配置 #週期性 #篩選機制 #報酬率 #市場熱潮 #目標定位

 

高股息ETF的市場表現與批評


若看近一年數據(2024/09/10~2025/09/10),某些高股息或特定標的確實落後:如009192.74%0056 8.98%00878 3.11%、,而 0050 30.20%

因此有人得出結論:「別買高股息,直接重押大盤。」甚至出現「早說要 ALL IN」的貼文。


同時也有人以此嘲諷高股息投資,只看近一年差距便下定論——例如:0050 近年漲多、高股息不如人意,就認為高股息「只比定存好一點點」。但我們真的應該用單一時段的報酬,來否定一整類工具的定位嗎?

高股息ETF的定位與用途

回到那支影片的核心——「高股息神話破滅、主動型必輸」。我不會這麼絕對。你問我兩年後主動型是否必輸?坦白說,連明天會不會下雨都難以保證,更何況市場走勢。
投資不是非黑即白,關鍵在於三件事:目標、週期、配置。若忽略這三點,任何工具都可能被用錯。高股息ETF的初衷,是提供較可預期的現金流,而非追逐最高的資本利得;若你以「總報酬極大化」去評分,當然容易失望。反之,若你的需求是「穩定現金流以降低生活壓力」,它就有其位置與價值。

週期性與波動的影響

影片中也提到 2024 年的帳面壓力,但忽略了景氣循環市場結構:在多頭後段、題材股領漲時,高股息往往落後;在空頭或盤整期,穩健股利與防禦屬性才會顯現價值。把單一年份的成績單視為宿命,等於把「週期」誤認成「本性」。
另外,配息的變動不代表策略失敗。企業盈餘會隨景氣調整,重點在篩選機制是否能汰弱留強、維持長期可持續分紅,而非用單一季的配息高低來判讀崩壞。

高股息ETF的篩選機制與設計

也有人質疑「單押、重壓」個股。其實多數產品都在指數篩選說明書中載明規則與權重機制,依據歷史殖利率、配息紀錄、基本面條件等進行回測與設計。了解指數方法論,才能正確解讀成分變動與結果表現;否則,很容易把機制必然產生的結果誤解為「操作失當」。

小結:高股息ETF的價值

高股息的重點不是「跑得快」,而是「走得穩」。若用錯評分標準,再好的工具也會被判不及格。
至於主動型,「大多數難贏」不等於「必然會輸」。常被引用的統計(多數主動基金長期輸大盤)說明的是平均與母體,不等於可直接預測特定產品特定兩年的命運,更不能用美股共同基金的長期樣本,去武斷推論台股主動型ETF在短期的表現。統計提供概率,不是預言。

主動型基金的表現與挑戰

回看台灣市場,一些主動型基金的十年報酬區間約 420%–900%,而同期間部分指數基金(不含槓反)約 190%–390%,顯示過去確實存在一批超越市場的主動產品(如安聯、野村等旗下部分基金)。但這是事後分佈,不能保證未來重現。
主動型資訊揭露較少、策略彈性高,投資人常以經理人脈絡與紀錄作為判斷依據。若你的目標是追求超額報酬,才有理由配置主動;若不追求超額,直接買市場指數更符合成本效益。

市場熱潮與投資風險

當市場情緒過熱、資金一窩蜂湧向同類產品時,往往偏離基本面,增加回檔風險。從客觀角度看,「主動平均難超越大盤」這個事實仍成立;但在台股也確實存在長期打敗大盤的個案。
因此,用「一兩年必輸」來判斷主動型,結論過於武斷。輸贏往往取決於配置,而不是選邊站。

投資配置的智慧

實務上可採「核心衛星」:

  • 核心:市值型或廣泛市場ETF,承接市場長期成長。
  • 衛星:主動型或主題型(如國防、能源基建等),作為增益或多樣化來源。
    再搭配定期再平衡,用紀律與機率管理,而非跟著情緒追逐。多數投資的遺憾,來自錯位:用收益型工具追求暴漲、在題材高潮追高、在回檔失望出場,或以短期成績否定長期策略。

投資的錯位與心理影響

關鍵是釐清「你想用這個標的做什麼」。若你追求資本利得,卻買以派息為核心的產品;或你明明需要穩定現金流,卻改買高波動成長股,就會產生目標工具錯位。修正錯位、拉長週期,情緒波動自然下降,決策品質也會提升。
與其責怪工具,不如把工具放回正位、把時間還給投資。高股息不是神話,主動也非原罪;真正影響結果的,是你是否清楚目標、是否以配置與紀律取代情緒與單押。

結論:工具的正位與投資目標

00878 為例,它的報酬率確實可能不如大盤,但若你賦予它的角色是「領息、降低生活壓力」,並把配息用於固定支出,那它就完成了任務。若你期待它「報酬率超車大盤」,等同把工具放錯位置,失望在所難免。


與其責備產品,不如回頭問自己:一開始想達成的是什麼? 若目標錯置,最後自然會沮喪。把工具用在該用的地方、用配置與時間累積成果,市場的雜音就會變小,投資之路也會更長、更穩。


分享到這裡,期待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