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主題是「為什麼指數投資被說很小眾?」。我忘了,好像是看到哪一篇文章還是影片在介紹這個,於是寫了一些心得。我覺得這個題目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因為指數投資竟然會被說是小眾,好奇怪,跟我的印象不一樣。因為我平常打開LINE節目社群,大家每天都在討論指數投資,每個人都投了不少,很厲害,怎麼會說是小眾呢?
但我告訴你,這也許是我被同溫層蒙蔽了,大家都在做投資,這沒什麼奇怪的。所以我們要先釐清,指數投資到底是不是真的小眾?市場指數投資是不是佔少數?
大綱
1.前言
2.廣義與狹義的指數投資
3.市場指數投資真的小眾嗎?
4.為什麼市場指數投資不夠受歡迎?
5.太慢的心理門檻
6.投資者自我定位帶來的偏好差異
7.配息文化與現金流偏好
8.案例分析:慢與穩的價值
9.市場指數的角色與建議
10.結語
關鍵字
#指數投資 #市場指數 #ETF #高股息 #投資心態 #資產配置 #現金流 #台股 #美股 #自動化投資
廣義與狹義的指數投資
首先,指數投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指數投資,基本上是指你跟著一套公開編製規則的指數去做投資,例如市值加權的大盤指數,像0050、006208;高股息指數,像0056、00878、00919;還有主題型、產業型、風格指數,像科技、永續、低波動;以及海外市場、全球指數,像VOO、VT等等。
狹義的指數投資,特別是在臺灣多數人口中或指數投資書籍裡講的,通常是指市場指數投資,也就是投資市值加權或市場平均報酬的路線,比如0050、006208這類。當然,有人會說這是你個人定義的,但這就是我講的狹義指數投資。
所以,當有人說指數投資很小眾,指的是市場指數投資,而不是把高股息、主題型、全球指數等通通加總的廣義概念。
市場指數投資真的小眾嗎?
真的投資市場指數的人很少嗎?我看了一下當時寫的心得,以臺灣市場為例,像0050、006208的受益人數大約是180萬。以2025年8月錄製時的數據,全體開戶數約1351萬,佔比大概是一成多。而高股息的標的,像00878、0056、00919,加總起來的受益人數比市場指數多很多。根據政府的ETF投資篩選器網站,排名第一的是00878,第二是0056,第三是0050,接著是00919、00940。可以看出,高股息指數的投資人數確實比市場指數多。
所以,相對來說,市場指數投資的人確實比較少,但也沒少到誇張的地步。
為什麼市場指數投資不夠受歡迎?
為什麼大家不愛市場指數?我認為有三個關鍵理由:
1. 太慢的心理門檻
市場指數長期年化報酬大概7-8%(這邊只提股票部分),理性來說算不錯,但主觀感受不刺激。比如本金10萬,年化8%,一年多8000塊,體感很平淡、很慢,容易被「快故事」吸引,比如當沖、槓桿、加密貨幣、飆股傳奇等,這些讓人覺得exciting的東西更吸引人。
而且,投資市場指數原則上很難打敗市場,因為有手續費、內扣費用,只能接近市場平均報酬。有人會覺得這很慢,買個股可能賺更多,認為市場指數是「loser」做的事。這種想法不奇怪,因為每個人對投資的理解和能力不同,有些人確實靠研究個股賺了很多錢,覺得買市場指數只是拿平均報酬,顯得不夠厲害。這就是太慢的心理門檻。
2. 投資者自我定位帶來的偏好差異
不同投資者的定位影響偏好。小資族偏好翻身快,覺得不能等十年才翻倍;高收入自信族則相信自己能挑戰市場,不想只拿平均報酬。這兩者都容易遠離市場指數,這很正常。
3. 配息文化與現金流偏好
臺灣投資人喜歡看得到的現金流,而市場指數的配息相對較低。像0050、006208雖然有配息,但比高股息ETF少,波段成長也較慢,吸引力不如高股息。不過,市場指數的現金流也可以透過提領率方式實現,比如設定3-4%的提領率,而不是只靠配息。但很多人不知道這種方式,或者覺得市場波動時提領風險較高,比如市場報酬低時只能動用現金存款,市場好時多提一點,這叫動態提領。網路上有很多「打造自動提款機」或「動態提領大法」的資料可以研究。
案例分析:慢與穩的價值
故事一:小雲的兩條路
小雲,25歲,上班兩年,存款12萬。她喜歡追快,加入朋友的當沖群,三個月熱度賺過一次20%,但後面兩次回吐加上手續費、借券費,最後回到原點,還倒貼時間。她說:「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情緒跟不上速度。」
後來她改走穩基礎路線:50%市場指數、30%高股息、20%現金緊急資金,每月自動扣款,不看盤,只在每年檢視資產。一年後,她發現資產波動小,生活心安,說:「不是賺得多,而是我能持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投資要找到「清淨心」,避免因過度刺激而亂操作,穩定的配置才能長久。
故事二:阿哲的轉換
阿哲,33歲,科技業高壓工程師,可投資資產400萬。他認為自己研究很厲害,2021-2022年追過半導體供應鏈,但遇過一次40%回檔,發現不是選股不夠努力,而是市場有無法控制的段落。後來他重組資產:60%市場指數(台股加美股)、25%高股息做現金流、10%主題型(AI、半導體)、5%樂趣金滿足研究與下注的樂趣。
兩年後,績效不再驚人,但他說睡得著,薪水加投資複利在加速。這給高收入族的啟示是:研究力不保證持續打敗市場,真正的自由來自任何市況下都能持續執行的資產配置。重點是你的Portfolio,而不是花大量時間研究一定要打敗市場。如果你走專業投資人路線,每天研究股票賺高報酬,那當然沒問題,但對一般上班族來說,資產配置才是關鍵。
市場指數的角色與建議
市場指數在臺灣看似小眾,但對多數人來說是最穩的基礎,應該在投資組合中佔一部分,再搭配其他標的。我個人是以高股息為核心,但市場指數的比重逐漸增加,因為它有些高收益分配標的,現金流也能成長。關鍵在於現金流與資產報酬的平衡,每個人選擇不同。
建議:
- 核心配置:市場指數可作為基本盤,確保一部分資產跟隨市場成長。台股與美股結合能降低單一市場風險,個人偏好美股比重稍高。
- 自動化投資:每月扣款、年度再平衡,依風險承受度調整比例。有人覺得平衡沒必要,有人覺得需要,見仁見智。
- 現金流靈活:不一定要靠高股息,提領率、質押等方式也能產生現金流,依年齡與財務規劃選擇適合方法。
結語
市場指數投資看似小眾,但它的價值在於穩定與持續。透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你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清淨心,平衡風險與報酬。分享總是單純的快樂,期待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