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次的討論主題是:原來這就是財務自由,從4%法則到「去你的基金」的人生啟示。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許多人都會被一個問題困住:我需要多少錢才能不再為了生活而上班?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當今投資理財中最核心的難題之一。
大綱
1.節目開場與主題介紹
2.書籍概述與心得分享
3.財務自由的本質
4.作者背景與投資哲學
5.從個人筆記到財經聖經
6.4%法則與財務自由的量化
7.FIRE運動的不同型態
8.簡單致富的五大原則
9.金錢的超能力:買回時間與自由
10.作者的親身故事
關鍵字
#財務自由 #簡單致富 #4%法則 #FIRE運動 #指數基金 #投資理財 #選擇權 #被動收入 #長期投資 #金錢管理
書籍概述與心得分享
這次閱讀的書籍是《簡單致富實踐版》,被譽為財務自由教父的解說,書中記錄了大約90位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先行者的真實故事。這本書由財商視野贈送給威利,裡面包含許多小故事,講述這些先行者如何實現財務自由。這是一本由威利閱讀並與大家分享心得的書,接下來我將談談我的讀書心得。
財務自由的本質
到底需要多少錢才能不用為了生活去上班?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卻是許多人的難題。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的重點在於存到多少錢來衡量。然而,實際上,財務自由的本質不僅僅是金額,而是選擇權。什麼意思呢?書中提到,財務自由是一種自由決定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能力,也就是能不能選擇不上班。對我來說,這件事很重要,這本書確實點出了這個痛點,讓我非常共鳴,我也真的很想要這樣的自由!
作者背景與投資哲學
這本書的作者是JL柯林斯(以下簡稱柯林斯),他曾在美國商業界擔任行銷與業務主管,累積了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雖然他不是華爾街的專業投資人,但他在職場中見證了市場的波動,並找到了一套簡單穩健的投資方式。過去,他也曾追求短線投機的投資方法,但發現選股很難贏過大盤,因此最終選擇長期投資指數基金。
柯林斯並非以財經作家為志向,他最初是為了女兒撰寫一系列文章,整理成《簡單致富》這本書。因為他的女兒對理財不感興趣,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投資智慧傳承給她,成為父女之間的備忘錄。順便一提,我的這個節目其實也算是給我兒子的一個備忘錄。雖然他現在看不懂、聽不懂,但沒關係,這些內容會流傳在網路上,有一天他可以自己來看。
從個人筆記到財經聖經
這些文章一開始只是父女之間的備忘錄,後來柯林斯將它們放到網站上,沒想到因為寫得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愛,變成最容易理解的投資理財指南,也就是《簡單致富之道》。在2016年,他整理這些文章,出版了這本書,被奉為FIRE族的必讀聖經。書中提到幾個重點:
- 為什麼大部分人應該投資指數基金,例如VTSAX(全美股市基金)。
- 如何用簡單的方式累積財富,實現財富自由。
- 財務自由不只在於錢,更重要的是買回時間與選擇權。
- 與FIRE運動的連結,提倡簡單、低成本的長期投資策略。
這些理念看似簡單,但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堅持執行。
4%法則與財務自由的量化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財務自由計算尺——4%法則。1990年代,美國一群財務學者研究發現,若投資組合為50%股票與50%債券,在近30年的退休期間,只要每年提領資產的4%,就有高達96%的機率不會耗盡資產,這就是4%法則,成為全球投資人追求財務自由的指標。
4%法則的計算邏輯通俗易懂:
- 淨資產 × 4% =
每年可安心提領的金額。
- 生活開銷 × 25
= 所需準備的淨資產。
例如,如果你一年花費100萬,那只要累積到2500萬的資產,理論上就能長期不工作而維持生活。雖然公式簡單,但它提供了一個數學化的目標,讓人可以量化並規劃退休,而不是憑感覺去幻想。
然而,如果你的投資不是美股市場指數,而是台股,這個法則就不一定適用。因為台灣與美國的市場本質上存在一些差異,投資標的不同,4%法則在台灣是否可行,我也不知道,可能有些學者研究過,建議大家可以再去查一下。
FIRE運動的不同型態
FIRE運動包含兩個核心概念:財務獨立(FI)和提早退休(RE)。財務獨立是指資產帶來的被動收入足以應付生活所需,你不再需要依賴薪水過活。達到FI後,有些人會繼續選擇工作,因為他們享受、喜歡這份工作,而不是因為必須做;有些人則乾脆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在FIRE社群中,還細分為:
- Lean FIRE(L-E-A-N F-I-R-E):過簡樸的生活,花費低,靠小規模資產也可以退休。
- Fat FIRE(F-A-T F-I-R-E):資產充裕,可以維持高品質的生活,甚至比上班時更好。
這些分類提醒我們,財務自由不是一個固定的樣板,對每個人來說,衡量尺度都不一樣,而是依照你自己的人生選擇,呈現不同的樣貌。
簡單致富的五大原則
《簡單致富之道》強調理財不用複雜,可以拆解成一條人人都可以走的道路,包含以下五個簡單原則:
- 支出低於收入:存錢是第一步,沒有儲蓄,再高的收入也是過眼雲煙。例如,我今天看到網友貼了一個影片,提到一個叫海苔熊的人,好像每個月花費20萬,但存下的錢卻很少。為什麼他花了不少錢?這顯示高收入不代表能存很多錢,關鍵在於你做了什麼樣的計算與取捨,才能把錢存下來並拿去投資。
- 避免高利率債務:特別是信用卡的循環債務,其利息幾乎等於財務自由的天敵。但我覺得書中這部分沒補充清楚,如果是好的債務,例如拿去做穩健投資,可能可以擴大資產,這也是一種好的債務。
- 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
- 以低成本指數基金為核心:例如Vanguard的全市場指數基金VTSAX或VTI,因為它們便宜、簡單,且長期勝率高。VTSAX是傳統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而VTI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兩者本質上追蹤相同的指數,提供對數千家美國公司的廣泛曝光。對很多投資人來說,VTI可能更常聽到。
- 時間是最強大的盟友:投資越早開始,複利的力量在時間中會發揮驚人效果。
這些原則雖然老生常談,但真正的難點不在於知識,而在於能否堅持這些紀律。
金錢的超能力:買回時間與自由
金錢的價值不在於數字,而在於選擇。你可以賺錢,但能不能存錢、能不能keep這些money、能不能save money,關鍵在於你怎麼取捨、怎麼選擇。有錢,你可以拒絕不喜歡的工作,選擇花更多時間陪家人,或者在遇到意外時,不用因為金錢焦慮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怎麼講到有錢這麼好?我也很想要這麼有錢,可惜就還沒有,對不對?
柯林斯形容,錢是自由的燃料,即使你睡覺時,資產也在默默為你工作。例如,領一些股息或銀行利息,雖然資本利得比較少,但領股息時,感覺就像買回了人生自由權。例如,我領年息時,覺得好像多了一個或兩個月的薪水,彷彿買回了人生自由。
投資全市場指數基金,如VTI或VT,目標不是為了領息,而是讓資產淨值逐漸擴大,帶來更多時間的自主權。這種報酬不是更多的錢,而是更多的自由。
作者的親身故事
柯林斯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1990年代,他選擇離開工作崗位,本來只是想休息一下,沒想到一休就休了五年。在這段沒有薪水的日子裡,他每年回顧財務報表,本以為資產會逐漸耗損,卻發現雖然沒有收入,淨資產卻逐年上升。這是因為他的投資組合報酬遠遠超過了生活支出,所以他早就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財務自由,只是當時不曾意識到。
財務自由不是某個特定的日子才會突然到來,而是當你回頭看時,發現自己早就已經可以靠資產生活的那一刻。我覺得講到這一段的時候,真的好棒,可惜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什麼時候可以到來?我也不知道,可能當我花的錢少一點的時候,搞不好也會發現有一天可以達到FI。
結語:分享單純的快樂
財務自由的道路並不複雜,關鍵在於簡單的原則與持續的紀律。透過這本書,我學到金錢的超能力是買回時間與自由,而這一切都始於選擇與取捨。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大家啟發,接下來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