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這個社群上,有些朋友還會提問,在節目的LINE社群上,有朋友就提問說,你會不會有感覺好像有賺錢,可是又覺得好像自己有點窮,又不敢花錢,那種感受,這樣這樣子的feeling有沒有。當然,因為有時候上班很忙,就有看了一眼,我大概就存到筆記本裡面了,沒有在當下跟大家做互動。那就錄一下節目了。
大綱
1.開場與主題介紹
2.內心貧窮感的現象
3.長期匱乏經驗的烙印
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5.節省作為人格價值
6.缺乏理財框架
7.內心貧窮感的隱性成本與長期影響
8.擺脫內心貧窮感的五個步驟
9.案例分析:小安的故事
10.花錢與財務安全的平衡策略
關鍵字
#內心貧窮感 金錢焦慮 長期匱乏 不確定感 節儉價值觀 理財框架 隱性成本 消費練習 安全金額 享樂基金
內心貧窮感的現象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明明有錢不敢花,內心總覺得有點貧窮?我自己有時也會有這種「內心貧窮感」的。很多人可能在股市賺了點錢,或者正職工作有收入,努力付出勞力也有回報,但還是覺得不夠安心。
好多人努力多年,薪水慢慢漲,存款也累積到一個安全水位,但一到要花錢的時候,心裡還是會糾結,好像有天使跟惡魔在拉扯,甚至對花錢感到壓力。這在心理學上叫「金錢焦慮症」。
這種焦慮不是因為真的沒錢,而是心裡老擔心未來有什麼不可預測的風險,所以習慣用省錢來換安全感。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安全感不足,對金錢總覺得不夠踏實。
內心貧窮感的成因分析
這種內心貧窮感到底從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長期匱乏經驗的烙印
第一個是長期匱乏的經驗。小時候或年輕時,如果常處在經濟壓力下,大腦會形成「多存錢、少花錢」的防禦機制。即便現在財務改善了,這種安全模式還是會自動啟動。
我覺得這影響還蠻大的,你知道嗎?有些人省錢省到家裡塞滿一堆垃圾。你覺得是垃圾,他們覺得是寶貝。像有些人家裡堆滿瓶瓶罐罐,我記得我家人也有這種畫面,塞了一堆不知道幹嘛用的東西。這是因為小時候真的很缺物質,窮怕了。
後來有了點經濟能力,他們還是會省錢,或者有人送東西就留著。你說這些東西會不會用?根本不會用,但放在家裡,看著就覺得安心。這些東西對他們有情緒價值,所以家裡就變成囤物癖,堆了一堆怪東西,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會用,別人眼裡就成了垃圾。這就是匱乏經驗的影響。
我自己也會想,我有沒有這種毛病?像我會留一些書或東西,試著不囤太多。我老婆的想法跟我完全不一樣,她會問:「這東西你有用到嗎?」如果我說沒有,她就說:「那我丟了。」她不愛囤東西,我卻覺得「可能會用」,就想留著。她會追問:「你留著真的會用嗎?放多久沒用了?」過去的經驗真的會影響我們對匱乏的感受。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第二個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管存款多少,股票漲了多少,腦子裡還是會冒出「萬一失業怎麼辦?」「萬一生病怎麼辦?」「錢會不會不夠?」之類的念頭。人類天生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即使風險很低,這種規避心理還是會影響消費決定,讓你不敢花錢。我覺得這種事大概每個人都會有。
節省作為人格價值
第三個是把節省當成人格價值。小時候,父母常說「省錢就是賺錢」「節儉是美德」,這些觀念從小扎根在心裡,導致花錢時會覺得不安或內疚,像是背叛了自己的原則。
但我覺得這得看情況。不是所有事自己做就叫省錢,也不是不花錢就是好事。假如你花錢買別人的服務,省下時間,讓自己做事更有效率,這筆錢花得就很划算,對吧?未必是壞事。
比如你買了個東西,真的好好用上了,像是買開發者工具或能賺錢的設備,這錢花下去就有價值。或者你買了個奢侈品,帶給你滿滿的情緒價值,這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得看這東西是不是真的需要,買了對你有沒有好處。如果真覺得有用,買好一點也沒什麼,為什麼要內疚?就不用內疚。
缺乏理財框架
第四個是缺乏理財框架。有些人對收支沒清楚規劃,任何花費都覺得錢變少了,焦慮感就上來。因為你看不到支出的合理邊界,心裡沒個安全範圍。我覺得這點還蠻常見的。
當然,我們節目或LINE社群的朋友,很多都是Excel大師,表格做得五花八門,五六種顏色都有,數字模組超厲害,模板也做得很漂亮。對他們來說,這種焦慮應該不嚴重。但還是有些人對收支有焦慮,這來自對未知的恐懼。你對收入和支出不夠明確,就會不安。
像上班是主動收入,有些人會擔心景氣不好,可能失業,怎麼辦才會有安全感?常聽人笑說:「你幹嘛領股息?就為了安心?」沒錯啊!現金流就是讓你清楚下個月、下季收入多少,標的本身沒跌多少,甚至還在成長。這種現金流對改善金錢焦慮是不是很有幫助?當然有!
內心貧窮感的隱性成本與長期影響
這種心態的代價不小:
- 生活品質壓縮:因為剋制花費,生活變得單調,甚至錯過創造回憶和幸福感的體驗。我覺得適度的體驗式幸福還是得有。當然,體驗太多也會膩,就像好吃的東西,第一口超棒,多吃幾口就膩了,得有個平衡。
- 心理壓力累積:本該帶來安全感的存款,變成不能動的數字,反而成了壓力來源。
- 自我照顧不足:過度省錢可能犧牲健康或人際關係。像有些人牙掉了不裝假牙,為了省幾萬塊,或者身體有狀況也不去看醫生,省醫療費。短期省了錢,但長期對身體不好,自我照顧不足。
- 財富利用效率低:錢沒轉化成生活質感或個人成長,資本的價值就降低了。你得想想,金錢的價值是什麼?你死了,錢對你有沒有用?沒用!你都死了,要錢幹嘛?金錢的價值在於你活著時能享受,帶來安全感,創造美好回憶,這才是財富的意義。如果人不在了,錢跟你沒關係。
擺脫內心貧窮感的五個步驟
怎麼擺脫這種心態?試試這五個步驟:
找出安全金額
第一個是找出你的安全金額。問自己:多少存款能讓我面對突發狀況不焦慮?常見做法是存6到12個月的生活費作為緊急備用金,達標後,多餘的收入就能安心用來提升生活品質。
但我覺得,緊急備用金是最基本的,每個人都該有。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每月股息流有多少。像我,股息到3萬以上就覺得OK了,這才是重點。你看得到可預期的現金流,心裡的安心感就提升。
很多人說現金流不重要,總報酬率才重要。但我說,平常有個穩定現金流在手上,才是「神功護體」的關鍵。有了這層保障,你的財務狀況會更有安全感。
建立無罪惡感的花錢帳戶
第二個是建立無罪惡感的花錢帳戶。把收入分配,比如60%用在主要支出,20%儲蓄投資,10%興趣夢想,10%彈性花費。把享樂預算獨立存放,花的時候不會有負擔,因為這本來就是計劃的一部分。
很多理財書都提過這招,用子帳戶分類。生活費是生活費,享受的花費有專屬帳戶,每個月用完沒關係。你這樣規劃,花錢時就能真正放鬆,感受到滿滿的情緒價值,無罪惡感地花錢,這是個好方法。
從小額開始練習消費
第三個是從小額消費開始練習。如果對花錢有滿滿的愧疚感,就從低金額、低風險的消費開始,比如買杯咖啡或小東西,慢慢建立「花錢也安全」的信念,培養正向體驗。
花錢視為投資自己
第四個是把花錢當成投資自己。把支出跟長期回報連繫起來,比如買課程、健康管理、改善工作環境的工具。你看到錢帶來回報,焦慮感自然降低。像我,買股票就覺得簡單,因為看得到資金成長和現金流進帳,這是最簡單降低焦慮的方式。
設定花錢的儀式
第五個是設定花錢的儀式。買東西前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喜歡它嗎?能提升生活嗎?我能負擔嗎?如果都OK,就放心享受,不用自責。
我覺得這沒那麼複雜。像一兩千塊的小額消費,我覺得就買了,沒什麼,反正就是需要的東西。但如果金額比較大,就得謹慎考慮。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有人覺得10萬塊內隨便花都行,這得看你自己的財務狀況。
案例分析:小安的故事
來說個小案例。小安,33歲,科技業上班族,月薪7萬,存款150萬,經濟很穩定。但每次經過咖啡館,看到150元的星巴克手沖咖啡,就糾結到底值不值得買。買了也不影響生活,不會少塊肉,但他就是覺得不安心。
他試著用無罪惡感的花錢帳戶,設了25萬的緊急備用金(6個月生活費),每月撥薪水的10%,也就是7000塊到享樂基金,專門用來買非必需品。第二週買咖啡時,他告訴自己這是用享樂基金買的,不花才浪費。喝咖啡時完全沒罪惡感,反而覺得是對努力工作的獎勵。
一年後,他的存款繼續增加,儲蓄比例沒變,還多了大餐、插花課程、旅行等小確幸。對花錢的焦慮少了很多,因為有了清楚的安全邊界。
花錢與財務安全的平衡策略
財務安全不是不花錢,而是要有計劃地花錢,把錢花在回報高的地方,比如健康、人脈、知識。我的開支主要在教育和投資,因為這些能帶來資產成長和回饋。
心理和財務的雙重安全,來自於:
- 安全金額:用現金流(像股息、租金)算每月穩定收入,解決心理焦慮。
- 享樂基金:設專屬預算,解決生活匱乏感。
像有些朋友是包租公,每月收租金,或有些人靠股息,每季有穩定進帳,那種感覺超爽!你何必為了一杯咖啡心情焦慮?想想你一天的投資漲跌,150塊根本沒什麼,想喝就喝,幹嘛糾結?
結語
存錢的安全感和花錢的快樂是可以兼得的,關鍵在找到自己的安全底線,才能真正解決金錢焦慮。怎麼做呢?
- 算每個月的生活費,決定緊急備用金要存幾個月。
- 算安全感金額,比如緊急備用金要多少,或者現金流(像股息、租金)每月超過3萬就覺得OK,這樣就有安定感。
- 設享樂基金,在Excel上規劃好收支。像《小白貓學校投資》電子書(方格子平台)第一章就有現金流規劃,照著試算,填完後焦慮感就不會那麼嚴重。
最後提醒,金錢的價值在於你怎麼定義和用它,而不是讓它變成壓力來源,不然就本末倒置了。分享是單純的快樂,期待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