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4種資本,你所擁有的不只是錢啊,個人財務報表理財術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本書啊,這本書的題目是什麼呢?《個人財務報表理財術:四種資本,你所擁有的不只是錢啊》。這個題目很值得我們來討論。這本書是我在蝦皮上看到的,覺得題目不錯,就買來看了一下。我認為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常常被兩個問題困擾:到底是錢重要,還是時間重要?那到底要怎麼分配有限的資源,也就是資源,來達到我們的人生目標?

 

大綱:

1.四種資本的定義與互動關係

2.個人版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思維

3.PDCA循環應用在人生與財務管理

4.時間與金錢的價值比較與實踐

5.人力資本的經營與無形資產累積

6.資產分類與「給資產上色」的概念

7.時間配置的重要性與自我反思

8.負債的正向運用與資產槓桿思維

9.財務自由的核心在於資源配置

10.實踐PDCA與四資本邏輯的生活應用

 

關鍵字:

#四種資本 #財務資本 #人力資本 #時間資本 #固定資本 #損益表 #資產負債表 #PDCA #資源配置 #財務自由

四種資本:重新定義你的財富

 

這本書提出了一種資本的思維,結合PDCA的管理方法,來幫助我們建立人生的規劃和理財方式。它提到的「四種資本」是什麼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受用,大家要聽清楚了。

第一個是財務資本,你所擁有的金錢、投資收入、利息啊,還有什麼股息之類的。

第二個是人力資本,就是你自己,包括技能、知識、健康、信用。

第三個是時間資本,就是每日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點我真的很有感,我總覺得每天時間好像都不夠用,時間有時候比錢還貴了。

最後是固定資本,比如不動產、耐久財、實體資產。

這四種資產在我們的人生中相當重要,它們是互相影響的。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它們互相影響這件事。比如,有些人覺得收入很好,很棒啊,但問題是你的時間資本被吃了很多。對不對?

有些人會說,我的財務資本和收入沒有那麼好,那我可能就要多花一些人力資本,學習更多技能,來增加我整個人生的資源。你可以用花錢買時間,比如請人代勞;也可以花時間去換取知識和健康。我們必須了解,靈活運用這些資本是理財和人生管理的核心。

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個人財務的企業思維

 

書中提到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的個人應用,我覺得這部分比較有意思。它把企業常用的這兩個表套用在人生的財務規劃上。

損益表代表你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包括薪資、副業、投資利息、股利、租金等;支出則包含生活費用、保險、稅金等等。

資產負債表則列出你的資產,比如現金、股票、房地產、健康、信用等,以及負債,如房貸、車貸、信用卡債等等。重點是通過這些表,你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有效地將損益轉換成資產淨值。

很多人覺得借貸不好,但如果你的借貸能有效轉換成資產淨值,它其實是一種不錯的理財方式。比如,你可以用低利貸款,比如房貸或企業貸,去換取高報酬的投資。書中提到,賺越多的人負債往往越大,因為有錢人懂得利用負債作為資產的槓桿,而不是讓它成為包袱。只要能換來可預期的現金流或收入,負債就不是問題。

PDCA循環:將人生變成可控的專案管理

 

書中還介紹了PDCA循環,也就是PlanDoCheckAdjust,用來管理個人的目標規劃。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財務目標,在執行任何人生目標時都很有用。

計劃階段(Plan)是認清你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找到問題核心,制定具體可執行的目標和優先順序。比如,你要思考今天要解決的事情,目標是什麼?有哪些方式可以達成?哪個優先順序最高?

執行階段(Do)是將目標細分成可執行的項目(To-do)。比如,我計劃要讀書,但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是不夠的。我可以設定每天閱讀一小時,製作進度表,甚至在讀完一小時後講五分鐘的讀書心得,作為回報機制。

檢視階段(Check)是比對進度和原計劃,找到未達成或有落差的原因。比如,你想存100萬甚至1000萬,就需要一個檢核機制,告訴你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也許每年找一天來檢視進度。調整階段(Adjust)則是根據檢視結果,找到需要改善、延伸或終止的行動方法。

通過PDCA,我們可以將人生目標具體化、系統化,而不是只在盲目努力。努力不一定代表成功,如果方向錯了,反而可能離目標越來越遠。所以,目標必須具體化、系統化,並分階段執行,變成可操作的To-do清單,你才有機會有效達成未來的人生目標。

時間與金錢:哪個更重要?

 

時間和金錢到底什麼更重要?我學到很多朋友會思考這一點。根據全球17國的調查,有30%的受訪者認為時間比金錢重要,尤其在中國、西班牙、墨西哥等國家,認為時間優先的比例高達三成以上。

金錢對生活當然重要,但時間不可逆也不可替代。真正聰明的做法不是盲目追求金錢,而是將時間投入在提升人力資本的事務上,比如學習語言或增加健康。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學日語,每個假日大概都會去學一下。我也去健身房,有些朋友覺得每月繳會費很貴,但如果這筆錢讓你真的有運動,減少生病的可能性,反而是賺的。經營人脈和信用也很重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在這方面比較不足。

我的人脈大多限於公司或節目社群,沒有再延伸,這是我需要努力的部分。這些看似無形的人力資本,如果轉化到未來職場或投資上,可能成為你人生最大的槓桿。比如,認識一個在更好公司、薪水更高的朋友,可能就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

 

財富的正確分配:給資產上色

 

理財的關鍵在於將不同的錢放在不同的用途上。書中提到「給資產上色」的概念,把資金分成三大類:

第一是保障基金,包括預備金、醫療費、學費、短期支出等。我一直有準備一筆現金,放在高活存帳戶或定存,比如樂天帳戶,因為它的利率比較高。

第二是流動資金,用於日常生活費用、交通、保險等,每個月我會放在生活費帳戶,確保當下能花。

第三是收益資金,用於可承擔風險、追求報酬的投資,比如股票、信託、外幣。我大部分資金都放在投資上,主要是股票和美金。

這樣的配置能避免在急需用錢時被迫賣出資產或認賠殺出,同時更清晰地規劃資金用途和風險承擔。但書中沒提到的一點比較可惜:有些資金需求可以通過借貸達成。比如,當意外發生時,你可以用股票質押,以較低利率借到一筆錢,度過燃眉之急,而不是永遠準備一大筆現金。

時間配置:像管理金錢一樣管理時間

 

時間就像金錢一樣需要資產配置。書中用圓餅圖展示了不同年齡層和性別在一天24小時的時間分配。比如,忙碌的上班族和準備考試的學生,時間大量投入在通勤、工作和學習上;有家庭的人還要分攤時間給育兒和家務;女性在假日可能還有更多人際和外出活動。你必須思考在一天24小時中,什麼時間點做哪些事情最有效益。

我個人覺得自己在時間配置上不夠好,大部分時間都被公司綁住,剩下的時間很少,只能用來做節目,提升思考和表達能力。如何更有效率地分配時間,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有錢人的秘密:善用負債

 

書中提到一個常被誤解的觀念:賺越多的人負債往往越大。有錢人懂得用低利貸款,比如房貸或企業貸,換取高報酬的投資。他們不怕負債,而是怕沒有投資回報。負債可以是資產的槓桿,而不是包袱。就像大多數公司都有舉債,只是債務比例不同,只要能換來可預期的現金流或收入,負債就是有效的理財工具。

結論:財務自由的關鍵在資源配置

 

人生的財務自由來自於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個人有限的資源來打出一手好牌。每個人的開局都不一樣,問題在於如何用手上的牌打出最好的結果。真正的財務自由不只是賺得多,而是懂得分配金錢和時間,提升人力資本,建立可持續成長的資產系統。

這個系統不僅限於金錢,還包括你的人力和時間如何有效運用。當你的金錢系統建立起來後,你的人力資本和時間資本也能大幅提升。

比如退休後,你不再被公司綁住,金錢資本自己流動,你就不需要擔心人力資本和時間資本被侵蝕。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有這樣的困擾,但只要掌握這幾個資本,落實PDCA循環,了解時間和金錢的優先順序,你就已經站在通往財富人生的起點。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有些東西可以實際應用,比如PDCA是一個很好的邏輯觀念。分享總是單純快樂,期待下次再見!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