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跟資本利得脫節的奇妙現象,論文心得

 


【股息跟資本利得脫節的奇妙現象,論文心得】如果你對領股息這件事感到疑惑,美國學者的研究很好的解答。
路透社上的一篇報導,其中提到一篇論文,【The Dividend Disconnect】,股息跟資本利得脫節的討論,論文通過路透社1980~2015年的美國市場交易數據做研究。

新聞上提到Meta 進入瘋狂的紅利多元宇宙,在新聞發佈後,投資者將 Facebook 市值推高了 20%,或許認為這項決定是財務紀律的象徵。

▊為什麼投資者喜歡股息
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波士頓學院卡羅爾管理學院的塞繆爾·哈茨馬克 (Samuel Hartzmark) 和大衛·所羅門 (David Solomon) 得出結論認為,原因之一是邏輯脫節。
投資人根本不明白股利會降低支付股利的公司的價值。相反,它們的表現就好像股息和股價表現存在於平行宇宙。

▊股息跟資本利得脫節
在美國的學者,他們去研究了在美國市場的一種統計特性。理論持有股票的總報酬應該是股利加上資本利得,但他們發現對投資人的心理感受而言。股息貌似是跟資本利得是脫節的,是兩回事。 他們針對散戶、共同基金經理人、機構投資人做了統計分析。
▊資本利得越高,越想賣股票
有一張圖很有意思,它有提到說投資者在報酬率越高的時候,不管是散戶或者是共同基金或是機構投資人,在投資組合的報酬高的時候,有更高的賣股票的傾向。

▊有配股息,容易長期投資
可是呢,在研究中散戶的交易結果可以看到,當股息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反而賣股票的意願會降低。這一點其實在三個投資人身上,包括個人投資戶、共同基金、獨立機構都有類似的傾向。只是個人投資戶更著重股息,對其影響更高,甚至影響到他們會不會賣股票。

假設今天你是想要長期持倉的人,如果這檔標的基本上不除權息,因為股息沒有配出來,你的帳面上會看到更高的報酬。對投資人來說,他們就會觀察投資組合報酬率很高,會特別想賣掉,反而不太願意長期持有。

這件事情在美國市場是被學者所觀察到的心理現象,所以當你這檔標的不配息的時候,反而要長期持有其實更不容易,很容易就下車了。

▊賣掉,找不到上車機會
當你賣掉後,本來打算有個20年或40年的投資計劃,因為中間受不了誘惑,帳面上可能賺了很多就賣掉了,有可能找不到上車的機會,錯過後面更好的漲幅。我們都知道在投資過程中,可能在幾年中就只有那幾天是報酬率最好的時候,但因為前面賣掉了,後面的漲幅與你無關。

如果今天是投資會配息的股票,情況就不同了。當股息配發出來後,大家知道除息後價格會跌,所以價格跌時,帳面看起來報酬降低,反而會降低賣股的衝動。當然我們都知道一檔股票的總報酬應該是資本利得+股利,但在研究中發現,股利會被投資人當作額外的收入,只關注在價格上的報酬變化,影響是否賣股的意願機率。

▊股息再投入很少見
而當你領到股息後,每個人的應用不一樣。在這篇論文中提到,不管是散戶、共同基金或投資機構,他們貌似沒有把股息再投入相同的投資組合當中。

當股息配發後,這三種投資人拿股息去做什麼事情?是消費掉呢?還是再投資到其他標的或其他投資組合?在這篇論文中並沒有做這樣的統計與研究。

理論上,他們應該做一下問卷,請受訪者填問卷,才能更好地了解這些股息當配發出來後到底做了什麼運用。

我認為,對散戶來說,股息用來消費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也符合邏輯。但對共同基金或投資機構來說,他們會這樣做嗎?我不認為。

他們可能拿到股息後,作為下一個投資的基金或其他資產配置運用,只是不在同一個投資組合內,這可能是比較有可能性的。

▊股息是免費午餐
但從這個研究中可以發現幾件事:第一,股息跟資本利得的脫節,貌似在論文中,領股息是一個貶意。好像大家會覺得領股息是個免費午餐的感覺,領股息這件事情不被投資人當作在總報酬當中,我們知道數學上是錯的,但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來有這樣的行為情況。

▊配股息的好處
投資組合股息是自動分配給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因為領了股息而看到投資組合的帳面上的報酬沒有這麼高,從而降低賣股票的意願,所以對投資來說比較容易長期持有。

此外,當你領到股息後,你會認為這是個免費的午餐,這多出的收入進一步讓你更願意長期持有這個投資組合。

雖然領股息,但因為你長期投資的關係,反而比看到短期較好的報酬就賣掉投資組合更能獲得更高的累積報酬。為什麼?因為你領了股息,投資組合持續的時間增長,更有可能因為的拉長的投資時間帶來豐厚的報酬。

▊不配息報酬高,但人性難長期持倉
如果不配息的股票,報酬率看起來更高,沒有問題。但當你看到報酬率很好的時候,你就賣掉了,所以後面即使有不錯的漲幅階段,你根本無法參與,因為你已經賣掉了。除非你找到一個很合適的買點,找時間把它買回來,才能持續性地留在車上,賺到後面的報酬。

可是我們都知道不配股息或配息很少的股票,例如VT、VTI,會投資這類的股票,意味著投資人預期要等30~40年後再來提領,然後開始賣股票。可是問題是到那個時間點,你怎麼知道這個標的一定會有好的報酬?搞不好剛好遇到市場性的空頭。

▊市場長期向上是普遍的共識,但你確實不知未來
對大家來說,市場長期向上是普遍的共識,但你不知道退休的那段期間是否投資組合會表現不好,例如頭十年,若心理上在這幾十年間的過程,沒有做獲利了結或定期賣出收割獲利,等於將是否能獲利這件是放到未來才處理,對投資人的心理帳戶來說很難以堅持,或短期的帳面高報酬,就忍不住賣出,因為賺太多也是一種心理壓力

可是配息股不同,配息股每年、每季或每月都在幫你做獲利了解動作,通過配息方式把報酬還給你,相對降低心理上無法堅持投資的風險,某種程度也降低持倉的風險,因為心裡帳戶上,領不到報酬的風險降低了。

所以高股息股和不領股息的股相比,前者比較符合人性,不僅是台灣,在美國也是類似的情況 (參考論文內容的數據)

我覺得這篇論文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但你要不要再投入或再投入到其他標的取得更好報酬,這當然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未必不再投入同樣組合就是差的事情。

▊股息買高波動標的,不合邏輯卻符合人性
在社群上,有些人會把股息再投入買波動性較高的標的。對他們來說,股息是多賺的,所以更有勇氣去投資,這聽起來好像很不合邏輯,但卻符合人性。

假如某檔股票不配股息,投資人想要再投資別的標的,勢必要從原先投資標的賣掉部分持股,再拿這錢去買新股票。

結果可能會發現第一,捨不得賣、不敢賣、不知道什麼時候賣
第二,當真賣了,可能賣了打算買別的標的,心理上會認為這是從原來的投資組合中撥出部分去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有損失心態,不敢讓資金有更有效率的運用空間。

▊股數變少,好像未來的報酬高的可能性變少
賣股拿了錢,他會覺得在割肉,因為股數變少了,這會有損失心態。但其實賣了之後,帳面淨值還是很高,並沒有比當時投入的本金來得低。可是對投資者來說,就容易有損失心態,甚至在執行提領率的時候,覺得資產每天在縮減。

▊領股息的心態
可是如果你是領股息就不一樣,剛好善用這種心理帳戶的巧妙運作。你會覺得股息是一種多出來的收入,反而更願意好好運用這筆資金去投資新標的,或者拿來消費,因為反正股息會再生出來。就好像種韭菜,割了之後又長出來,於是投資人就過得非常快活,更願意長期持有投資組合,對整體的投資績效是好的。

如果投資人100%投資組合都買不配息股票或配很少的股票,就會發現他沒有持續性的投資回饋,更難以長期持有,在論文上面可以得到這些啟示和啟發。


▊威利財經角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