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Adam Kontor,連結:Pexels
大綱:
1.合理性比理性更重要
2.書上提到合理卻不理性案例
3.睡得好的投資策略
4.怎樣讓未來後悔最少?
5.有趣的投資聖杯
6.不要跟股票談感情? 你做得到嗎?
語音網誌收聽:
https://sndn.link/willyfc5566/etHh6S
#AwesomeMoney #威利來讀書 用讀書增加你的知識寶藏
第十一章
合理勝過理性
第11章這個章節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這章提到的內容是在於有時候我們人在做投資決策或其他判斷的時候,總會用一些數據跟歷史資料來說明那些是更加好的選擇,例如說某個投資標的有很好的報酬率,或是更好的風險分散,這的確是理性的看法,但人性卻不是一定這樣選擇。
就好像很多網路上的大神會認為投資VT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Index Fund ETF) 全世界股票型基金是很好的選擇,或是投資台股0050
(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就是最好的選擇,但去看市場上的人卻不全是這樣做投資,是不是很有趣?
1.合理性比理性更重要
書中有段關於瓦格納-堯萊格的故事裡面提到,他使用用瘧疾治療梅毒,透過引發高燒的方式,讓人體的免疫系統啟動來消滅神經性梅毒。
全世界都把發高燒當成壞事,但是卻沒想到可以治病,醫生的目標不是指治癒疾病,更是用一種合理跟病患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去治療疾病。
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瓦格納-堯雷格出生於奧地利。1874年到1880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他在1887年研究丹毒與結核菌在對於思覺失調的影響,但效果不彰。因此他在1917年研究以瘧原蟲接種來治療麻痹性痴呆。這項研究使他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40年逝世於維也納。
心得:疫苗好像也是如此,AZ或其他疫苗也會產生發燒,讓身體辨認病毒的特徵,讓免疫系統可以自己啟動消滅病毒的機制。
我以為這個小故事很有意思,如果照正向邏輯去思考,有毒的東西怎麼能治病?這不就是以毒攻毒嗎?所以觀點就會跟正向邏輯有些違背,但結果卻是很合理,反而可以達到目的。
2.書上提到合理卻不理性案例:
(1)本國偏誤,人們偏愛投資自己的國家企業,但卻忽視地球上其他95%以上的公司,這不是理性的做法,但卻是合理。
心得:這點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理論上投資的是人,不是標的來投資人,人對於投資的能力跟視野本來就是有限度,會投資自己的國家企業,合理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足夠熟悉,而其他國家的企業或是標的,也許發展的也很好,但卻不再能力守備範圍內,因此不會優先考慮投資,這個是很正常的現象。
我以為解決的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單純,就是在投資配置中,除了投資本來守備範圍內的標的外,也透過ETF或共同型基金的方式去參與全球的發展,當然市面上有很多的ETF或共同基金的標的都可以參考。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沒有參與到其他市場的遺憾。
當然對於熟悉的標的可以更加努力的研究增加持有的信心,也許還有機會賺到超額報酬或穩定的現金流。
(2)當沖與選股並不是理性行為,成功機率很低,但心癢難耐,這樣的投資行為就很合理。
心得:我以為當沖跟選擇股票不一定是非理性行為,當然因為作者是指數化投資者,因此認為當沖跟選股票都是一樣的非理性性為。所以會去投資的人他認為只是為了止癢,解決賭癮。
選股票是這樣,如果有深入的研究有眼光,當然可以賺到錢甚至比市場指數來的好,但付出的精力更高。
當沖由於作的又更短了,需要更好的掌握市場的動向與更仔細的資訊情報,未必是不能賺錢的事情,只是我不在行。如果沒有好的研究跟投資策略就貿然當沖,自然就是跟賭局無異。
(3)先鋒集團的創辦人約翰柏格,終其一生推廣低成本的被動指數投資,但也投資他兒子的主動基金,讓很多人覺得這一點反差很有意思。他對華爾街日報說,「我們會為家人做些事,要是這樣的行為前後不一致,我只能說人生本來就不會使終如一」。
我以為合理的就是因為那是他兒子,跟投資本身扯不上什麼關係,因為是兒子一定要支持一下,就很像台灣有些指數化投資人,在電視節目上推廣指數投資,跟你講買美股市場指數,但自己卻又做基金公司。賣基金上班賺錢很合理,但就跟投資扯不上什麼關係。
關於這點我以為很多時候看別人推廣的東西,可以跟他本身的行為來做一下比對,就好像本書的作者,本身也是開投資公司,投資新創行業之類的,但自己卻提倡指數投資,這也是看似矛盾的事情,但仔細想一想卻很合理。能賺到超額報酬,誰不想賺?但卻不是最安穩的選擇。
3.睡得好的投資策略
金融界致力找出數學是最理想的投資策略,但作者論點是,現實世界人們不想要數學算出來的理想投資策略,而是想要晚上睡得最好的策略。
心得:在投資領域裡面大家都想找交易聖杯,例如說做程式交易,試圖找出一個穩賺模式。威利在很多年前有接觸過外匯保證金的團體,應該算是一個專門透過寫MT4程式,試圖從程式中找出穩賺的外匯模式,當然有使用到這個團體所出的程式,需要支付給他們手續費。
我記得當時也接觸了類似現在數位貨幣的網格交易,灑天地單之類的,希望可以捕捉到行情的變化,但每當程式掛下去之後,總是不敢好好地睡覺,因為行情太大時還容易滑價,事情就跟自己想的不同,就容易隨意停損。
於是大家可以觀察到,這個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投資方式?有人喜歡買指數買存股,這個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因為大家心裡想的睡得好的方式都不一樣。
你堅持你所能睡得好的投資方式就是好方法。
4.怎樣讓未來後悔最少?
經濟學家 哈利馬柯維茲他說:「股市上漲卻沒有跟到,股市下跌卻完全陷入其中,我會很鬱悶」,他的投資目標就是「未來的後悔最小」。
後來他使用多元化投資策略,股債各分一半放在債券跟證券上。他的觀點是人們不是理性,也不是不理性,大家都是平凡人,我們不喜歡沒必要的思考,而且我們對於自己的意圖要求不斷的提高。
哈利馬柯維茲的介紹:
哈利·馬克思·馬可維茲(英語:Harry Max Markowitz,1927年8月24日-),又譯為哈里·馬科維茨,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經濟學派的一員,專長於金融經濟學,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開創者。他與赫布·卡爾(Herb Karr)在1962年創立了加利福尼亞信息中心公司。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英語:Modern
Portfolio Theory)歸納了理性投資者如何利用分散投資來最佳化他們的投資組合。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假定投資者為規避風險(Risk Averse)的投資者。如果兩個資產擁有相同預期報酬,投資者會選擇其中風險小的那一個。只有在獲得更高預期報酬的前提下,投資者才會承擔更大風險。如果一個投資者想要獲取更大報酬,就必須接受更大的風險。
一個理性投資者會在幾個擁有相同預期報酬的投資組合中間選擇其中風險最小的那一個投資組合。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幾個投資組合擁有相同的投資風險,投資者會選擇預期報酬最高的那一個。這樣的投資組合被稱為最佳投資組合(Efficient Portfolio)。
心得:投資這件事怎樣未來的後悔最少?我以為就是在財務上做好規劃,風險跟報酬中取得一個平衡。如果當我們都只想要取得高報酬,勢必會傾向較高的風險,而忽略市場的波動會影響到心中的情緒。
所以向專家他將投資分散在股票跟債券當中,就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對他來說是比較好的投資組合方式,能讓他安穩度過每次市場的跌幅。
5.有趣的投資聖杯
虧光不怕嗎?一個教你從年輕開始變成有錢人的投資組合公式。書中提到一個投資策略,耶魯大學在2008年的一個研究,主張年輕存款戶買入股票時應該用2比1個槓桿比率,每投資一美元就舉債兩美元加到退休帳戶中,隨著年紀逐漸下修槓桿比率。
主張年輕來冒比較高的風險,也可以承受比較強大的市場波動,老年則相反。照這個研究只要市場下跌50%,就會變得一無所有,但是只要不管過去繼續照紀律執行下去,持續將存款按照二比一個槓桿比率投資,長期還是可以變成有錢人。
這個策略數學上算起來很理性,但是執行上卻很困難,因為沒有人可以看著你的退休帳前百分百的消失,而且如此無畏。
所以在投資之前可以先回顧一下自己想投資的策略跟標的熟悉程度,在過去歷史上系統大跌時的狀況,然後設想一下自己可以接受多少。就好像有很多人說投資大盤就好,但是當大盤跌30%時,看著帳戶100萬變成70萬,真的不會賣掉,反而持續加碼的人就是心理素質良好的贏家。
6.不要跟股票談感情? 你做得到嗎?
你熱愛你的投資,如果對自己的策略或手中的股票沒有感情,一但變成燙手山芋有高機率應該立即脫手。這個看起來很理性,但是反而成為包袱。合理的投資人會熱愛自己這套技術不完美,但有優勢的投資策略,因為他們可以堅持這些策略。
心得:在網路上常常會看到有人提到,不要跟股票談感情,該賣就賣,該停損就停損,事實上這個卻不是這麼容易做到,我以為比較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例如當一檔標的營收持續衰退三季,就可以考慮先停買,或是先賣出一半,用來做止血的動作。
我以為堅持自己所投資的公司或觀點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還是要保持一點點理性,總不能公司都爛了還要持續持有。
書上提到這段話我覺得不錯:
投資一家前景看好但你卻不在乎的公司,當這間公司突然虧損連連,會變成心理上的雙重負擔。如果一開始就熱愛一間公司,當虧錢或是企業需要幫助時,至少會覺得自己是某個有意義任務的一份子,可以淡化負面的觀感,阻止自己拋棄股票並持續持有。
心得:愛你所選,堅持所愛,但保留合理的停損策略。
----
威利FB訊息盒的快速連結=> https://m.me/Willinvestment
----
可免費訂閱本專題,下方Liker ID 拍手五下,免費贊助作者。
追蹤威利財經角FB: https://www.facebook.com/Willinvestment/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