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Stay Disciplined

 閱讀晨星的一篇文

How to Stay Disciplined (and Why It's Important Now)
原文:
https://www.morningstar.com/articles/981489/how-to-stay-disciplined-and-why-its-important-now

有群友分享,研究一下

這篇主要是說明,股市大跌時,越跌越買,將股跟債的比例做調整,會變成股的比重比起債來說,比起一開始定的比例還高。例如一開始定股債比60%:40%,但是因為大盤每跌10%,就增加股的組合10%。從大盤低點回彈10%就減少股票的組合10%,這樣的策略1963~2020來看,績效與一開始定股債比例66%:34%的人來說才好0.05%。但是組合的標準差是11.1%>一開始股債平衡定在66%:34%的10.25%。


白話來說就是你搞了一大堆交易行為,還不要算手續費稅費,組合的波動還比較大,言下之意風險可能較高,結果績效才好一點點。

作者說明這個策略的缺點是,反市場趨勢,在市場走下坡的時候累積股票庫存,在市場回升的時候就砍掉增長的部位。因此績效不會太好。而且會超過原先定好的投資股債比例,讓組合變成超過個人風險的預期。

他舉了第二個策略是指市場趨勢跟蹤,每個月結尾時把指數的數值跟過去12個月平均數值做比較,高過平均值就買入股票,不然就買國庫券。這樣的績效跟買入不賣的策略比起來,績效差不多,但是組合波動性降低不少。

但是這個策略有缺點,最主要缺點是趨勢不明顯時,例如盤整時,就破功了。
其他降低風險的方式,作者介紹可以參考低波動的ETF。最後他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投資策略要有紀律堅持下去。

寫一下心得:

投資基本上是討論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一定是你看好某個金融標的未來,所以你購買持有。會配置相關係度低的資產配置組合,只是適度的降低組合波動,用途只是控制風險而已。

但是很多喜愛指數化相關的作者很奇怪,通常會強調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但是每次在分析自己的策略時,又用回測來說明自己的論點。尤其最常是用美國過去200年歷史數據來計算。所以說你算完了,代表這個策略未來一定沒有用嗎?

人往往會有一種心理問題,『你總是找得到正面佐證支持自己相信的事情,但這一切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在投資來說基本上一定會有風險,問題在於風險的控制,是不是自己睡得著覺。所謂的投資紀律不過如此而已。


張貼留言

0 留言